
開餐廳,我們會將它分成三個階段:
◆ 0-1的創業起點:從開店的起心動念到付諸行動,開始找資金、選址、備料、訓練,直到第一家店順利開張。
◆ 1-10小規模展店:有了客人、也開始賺錢,想再多開幾家,應該也行吧?從做餐飲,變成經營品牌。
◆ 10-100 大量擴張:不只是再多幾家,而是進入系統化、規模化的戰場。這時拚的,不只是味道,而是團隊、流程與資本的角力。
光鮮亮麗的餐飲新貴,手捧著父母的退休金、子女的教育基金、自己的青春歲月換來的儲蓄縱身躍入,卻在六個月後發現:開店成本是預算的1.8倍,客流量是預期的0.3倍,而存活率是血淋淋的7.3%(台灣經濟部2023餐飲業調查),變成了餐飲新跪。
赫然發現「會做菜」和「會賣菜」隔著銀河系的距離,最殘酷的是辛苦幾年換得一場空,社會只會記住那7%的倖存者,其餘93%破碎的人生,都成了餐飲傳奇背後的墊腳石。
創業是餐飲業最殘酷的階段,因為這時候沒有品牌力,沒有穩定客源,沒有成功的經驗,更沒有退路。而真正能存活下來的人,從來都不是靠「運氣」,而是靠「準備」。
創業不是賭博,而是一場耐力賽。與其燒掉積蓄、浪費資源,倒不如先在現有的環境中磨練經驗,等到確定市場接受度、擁有足夠資金與計畫後,再踏出那關鍵的一步。成功需要萬事俱備,失敗可能只要做錯一件事。
否則,0-1 不是你的創業之路,而是你的破產之路。
◆ 紅色啟示錄:在烹飪與算帳的裂縫間
這條餐飲創業路,可能存在著兩種極端:堅持初心的浪漫主義者,與迷失在報表中的資本傀儡。真正的生存者都是一心多用——左手握著溫度計精準控制醬汁火候,右手按著計算器榨出0.5%的成本空隙;左腦編織讓食客流淚的品牌故事,右腦監控著十五家分店的即時損益表。
下次當你看見新開的溫馨小店,請記住櫥窗裡映照的不只是暖黃燈光,還有某個家庭破碎的存款數字。在這個米其林星星與倒閉公告齊飛的時代,餐飲創業從來不是圓夢計畫,而是場用血肉澆灌的數字戰爭。存活下來的不是最會做菜的人,而是最懂在料理與算帳的刀鋒上,跳出完美華爾滋的生存藝術家。
